首届中国乐团艺术管理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乐团管理者的参与。
文 | 孟绮
11月2日至3日,首届中国乐团艺术管理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乐团领导、行政人员聚集在此,认真听、仔细记,四支乐团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让他们忍不住频频点头。
分享经验不回避教训
本次论坛有近40家机构,180多人报名参加。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主办方之一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的预期:“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意识到管理尤其是艺术管理对整个乐团的重要性,于是策划了这次论坛。通知发出后,发现大家都有这个需求,报名踊跃,人数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只好将上交旧址的排练厅拿出来当会议室。”
论坛上,上海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台湾爱乐乐团和新加坡交响乐团四支乐团作为案例团队与大家现场互动,从案例出发,全视角多维度地讨论古典音乐演出行业的职业化操作流程及操作方式,从乐务、谱务、舞台管理到演出策划,从巡演管理到乐团营销,使论坛话题极具行业代表性、操作借鉴性。
作为发起人,余隆在开幕致辞中谈到:“我们是来分享经验的,当然包括分享所犯过的错误。打造一支交响乐团,需要钱、需要人,但当你有钱、有人之后,如何运营、发展同时是个大问题。我们看到台前的光鲜一刻,那是台后无数辛苦堆砌出来的。”余隆认为,团不在大小,都可以职业、都可以顶级,但前提是你要有职业的方向和职业化的管理。
案例分析从细节入手
首届论坛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细节入手。如何管理乐谱?什么样的乐谱可以外借、哪些不能外借?当乐季演出和商演或者任务演出时间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舞台的整体摆放问题,装台和撤台究竟需要几个人就能完成?这些让乐团头疼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台湾爱乐乐团甚至将如何让指挥按时结束排练的小妙招都拿来与大家分享。
在案例分享过程中,台下最多的表情是恍然大悟,最多的动作是频频点头。主办方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茶歇,即便在茶歇时间,大家都忍不住交流。来自青岛交响乐团的徐学敏认真做了笔记,他告诉记者:“看似细小的问题,却决定着乐团的职业化程度。他们的案例分析实用、易学,对我们的帮助确实很大。”来自山东交响乐团的王建波告诉记者:“我们的乐团与这些进行案例分享的乐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听着他们的案例分享,让我们也有了职业化的方向。”
后台人员走到前台
目前越来越多从业人员意识到功夫在台上,也在台下,“后台管理”是乐团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阵地,但同时大家也不得不承认艺术管理在整个行业内发展尚不完善。在本届论坛,四个案例分享团队的主讲成员大多数都是幕后的执行人员,他们不是领导,但却对后台的管理了如指掌。他们年纪轻,但传递出的经验却专业老道。上交团长周平表示:“我们就是要让最有发言权的人来进行案例分享,团长都未必有他们清楚。”
论坛中上海交响乐团乐队副队长柴婕在提到艺术家接待时,向大家展示了一张表格,里面事无巨细地列出接待艺术家所需确认事宜,从乐谱版本、乐队座位、排练日程到是否教授大师课、是否签售、可否公开排练……内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每项的确认都不可省略,只有极具职业素养才能有序应对看起来杂乱无章又庞大浩瀚的工作内容及体量。
本届论坛,突出讲故事。这些故事里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四个团队都直言不讳地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杭州爱乐乐团外联部主任方晓燕表示:“回去就要调整、改进工作方法。这些经验太珍贵了。”
据周平介绍,中国乐团艺术管理论坛将每年举行一次,每次都将邀请不同的国内外乐团作为案例团队前来助阵。同时上海交响乐团将依托自身丰富的品牌项目资源为论坛与会者提供“实战”机会,如邀请各大乐团管理者参与到已有项目上海夏季音乐节演出执行中。使论坛走出房间,走向“前线”,实现论坛本身的理论实践相结合,也实现论坛内涵与外延的深度扩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