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前途——关键在重新认识
古琴艺术要不要抢救、保护,古琴艺术能不能继承和发展,这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大事,这里有一个对古琴重新认识的问题,也影响到政府领导对古琴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琴是古代文人自娱自乐之器,不是表演艺术,不适应大庭广众。
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古琴从诞生起就具有自娱和娱人的双重功能,文人琴家当然是属于自娱范畴,他们大都弹给自己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但古代还有一大批职业琴人及宫廷乐师,他们以古琴演奏为业,是在实践古琴娱人的功能。我们把这种称之为艺人琴,仲子期能从伯牙的演奏中感悟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当今古琴音乐会都是一个话筒,一张琴,一人弹琴,百人听,这难道说古琴不是表演艺术不适合大庭广众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琴远离时代,与现代人不能产生共鸣,古琴不宜创新也不要发展。这是制约古琴发展的又一种错误认识。
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灿烂的极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由于他出身高贵一直被当作帝王文人的专利,与人民大众相距较远。在中国各历史阶段都有“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现象。但这不是古琴乐器本身的问题,而是乐曲需创新的问题,即便如此,仍然是“士无故不撤琴瑟”。撩开古琴神秘的面纱,古琴不是法器,而是一种民族乐器。在当前青少年学琴人数不断扩大的今天,古琴应和古筝、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一样得到推广和普及。古琴的缺陷是音量不大,但扩音电声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可以使古琴的音响变得更理想。古琴是寂静的艺术,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繁华喧嚣的时代,人们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疾患者与日俱增,多听一些古琴音乐便多了一份宁静,多一人学琴,多一个知音,好似红尘浊浪中多了一股纯澈的清流。这就是古琴的魅力,这就是古琴能与时代产生的共鸣。
我们应借鉴古筝推广普及的经验,走群众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首先加强师资培训,十年前笔者就说过,诸葛亮应走下城头当园丁,不要再唱空城计。国家应大胆提出古琴普及,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推广古琴。青少年学琴的多了,让他们“有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 之感,网吧、游戏机吸引力就会大大减弱了,要让青少年成才,中国人的法宝还是琴、棋、书、画。这是艺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同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对古琴艺术最好的保护和抢救。在此基础上音乐院校就可多设专业,培养大批专业化的演奏人员、职业教师、作曲队伍和研究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壮大了,古琴群众化和化群众的问题就解决了,古琴就会更加普及了。
关于古琴音乐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古代就有不少主张变革的琴家,桓谭就主张琴曲创新,他公开主张“余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新论》,古琴应随时代的脉搏而跳动,除打谱以外还可以改编,向古筝学习,要吸收当代优秀的民族音乐精华,如优秀的民歌、儿童歌曲可改编成琴曲。要弘扬伯牙精神,让古琴艺术走进人民大众,要关心少儿学琴,让古琴走进青少年,要支持创新和发展,让古琴走进新时代。成为与时俱进的民族音乐艺术瑰宝。
古琴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五项措施
古琴申遗成功之后,古琴遗产能否得到抢救和保护,古琴艺术能否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关键在遗产所在国对古琴抢救和保护措施是否得当有力。抢救和保护古琴遗产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务院文化部的领导下,在全国人大、政协的关心和支持下,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文化部应迅速成立一个中国古琴遗产抢救保护指导工作委员会,简称:古指委,由文化部副部长兼任古指委主任。
2、成立国家一级古琴学会——中国琴院
3、建设一个古琴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古琴生产企业
4、定期举办中国古琴艺术节
5、建立一个中国文化建设的纪念碑,流芳百世的形象工程——中国古琴博物馆
如果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都重视古琴了,古琴艺术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就有希望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国古琴这一古老的艺术将会焕发出年青的蓬勃发展生机。不久的将来,古琴艺术一定会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田步高,男,1943年生于扬州,原从事教育事业,七十年代在扬州创办《小红花》艺术团,八十年代任扬州市少年宫教务主任,后开办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理事、中国乐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古筝研究会会员、香港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荣誉会长,七十年代参与扬州第一代古筝、古琴的研制。八八年首创《少儿百筝大齐奏》、九五年应邀赴成都、香港举办《百琴书画博览展》,琴筝双百成为企业文化的结晶。在扬州开办老年古筝培训班和十三期古筝师训班,并亲自教学。他倾心于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古琴的研制、开发、推广和普及,他集企业与事业于一身,是知名的实业家,《中国实业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多种辞书均有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