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教师的问题,在乐器学习中变得不那么简单。因为一般人们眼中,"良"师的主要标志是出"高徒";反过来说,出了"高徒"的老师就是"良"师。
但由于音乐才能的制约,大多数孩子并不具有自如地驾驭乐器演奏的能力,他们不仅成不了"高徒",甚至连一般的准专业水平也不可能达到,尤其当学琴的目的仅仅是作为业余爱好时,衡量一个教师的水平就不能以学生的成绩来看待了。那么一个好的乐器老师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负责任是一个好教师首要的标准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出一个负什么责任的问题。"只对钢琴负责,不对孩子负责"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某些教师以孩子的学琴成绩作为自己教学水平与成果的证明,他们要求孩子每天必须练琴两小时以上,让孩子参加各种考级、比赛,不顾孩子的素质与能力状况经常给孩子拔程度等等。
这种教师忽略了儿童业余学琴的根本目的,完全以自己的标准来教学,其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高徒"的同时,也使一大批孩子学不下去了。有些教师甚至频繁地筛选学生,凡是那些没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成绩的孩子就被淘汰。如果您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搞专业,或者说您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孩子没有很多音乐的才能,那么这种老师可能并不适合您。
一个在更高层次上对孩子负责的老师应该首先意识到器乐学习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对孩子个性发展影响很大的活动,因此要始终把握好学琴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以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首要目的,不断地调整教学规格、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使孩子的学琴平稳的持续下去。家长们往往将孩子的学习程度和考级作为衡量指标,这种心理也助长了某些实际上专业知识并不深厚的教师用拔苗助长的教学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总之负责的教师应该首先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仅仅是对演奏乐曲本身负责。
好的教师不见得一定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好的演奏家也不一定是好的教师
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仅仅是好的器乐老师的其中一个指标,对于儿童器乐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清楚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是以怎样的步骤与环节建立起来的,其中的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时期、什么步程度、哪个步骤、哪一环节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以什么方法来解决。
当然能够达到以上要求的教师并不普遍,这与我国整个儿童器乐教育研究水平的发展有关,而由于器乐教学往往是一对一的教学,教学经验与研究不易推广是这一领域很大的问题。
许多家长反映教师从来都不做示范。能不能做高水平的示范确实是教师水平的标志,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要求每一个教师在任何程度的乐曲上都逐一的示范是不现实的。
总的来说,在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基本规范阶段做示范应该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或学生出现问题的片段能够做出示范。示范不是必需的,但是教师必须清楚技术动作规范、音乐表现的要求与实现方法,因此,教师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问题判断与分析能力与丰富的经验比实际的动手演奏的能力更重要,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是给孩子讲而是给家长讲。先教家长,由家长教孩子,在儿童学琴入门阶段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是我国儿童器乐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在良好的器乐知识与技能学习层次的安排下,儿童应该基本能够理解并掌握教师的讲解与要求。
从短期行为看,教师省了事,但从长远看副作用很大。因此好的教师应该从第一课开始就使孩子明白学琴是他自己的事,所有的讲解都应该是针对孩子而不是家长的。好的教师应该有具体的办法了解孩子是否明白了教师的讲解,比如让孩子用自己的话重复一遍老师的讲解,或让孩子自己将对的演奏与错的演奏分别做一遍,看他(她)是否能够明确区别正确与错误。
布置作业的水平是判断教师水平特别显著的一个指标
作业过于难是常见的问题;作业安排还要既注意新知识、技能的可接受性,又注意对已往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强化;从整体上看,学习安排是否照顾到了作品风格的全面,音乐性格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全面等等都是非常费心思的。
教材选择的单一,或每本教材从头到尾挨着练,是教学设计不良的表现;在学生基础不好时就拔程度,参加不适当级别的考级等,对学生的发展更是不利,它是教师经验不足的重要表现。抓大局──学生学琴的态度与主要教学目标的要求,弃小节──个别错误与不十分熟练的动作,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在发展中调整,在进步中改正,这些都是教师经验与信心的表现。
衡量教师好坏的方面很多,这里仅仅概括地例举一些方面。家长们必须认清的是,完美无缺的教师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当前某些热门专业教师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从教学水平到学费标准,琴童家长不要盲目。本文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衡量教师的标准,目的是使家长考虑自己的老师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心中要有一个思路,并用一种更清醒的态度去与教师沟通,使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