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家长这方:
对老师选定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家长要寻找其他琴童家长的“佐证”,一旦“人家老师不是这样”便心存怀疑。不直接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佐证”多了,与老师就“再见了”。
殊不知,人家老师是根据人家孩子的特点、问题确定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的还有门户之见。
不可否定确实存在职业素养差,坑家长钱的老师,这是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现象,那么我建议,作为家长虽不具备专业能力辨别,但能观察,看孩子的学习效果,体验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过程是否耐心?还可以通过沟通能了解老师教学的原则,偏好。通过沟通还能了解为什么老师这么安排教学方法。直接沟通,疑问可以打消。这才是教学双方的健康互动。
不少家长却选择不沟通,另找旁证,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是对老师的不信任,猜忌了老师,危害了自己。家长调换老师多半是不信任,又不直接沟通造成的。
比如:学生和家长到教师家上课,教师提出要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长不愿意给。双方相处没了对等原则。
还有教师希望了解家长的职业,无非想知道家长是否能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琴,也会受阻。如,有位老师问一个四年级年龄的学生,“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回答“不知道”。教师受伤吧?
有家长要换教师,理由:钢琴老师一个曲子要学生学几周才能通过,估计老师故意拖延时间,我们岂不多支付学费。其实老师没有必要用小儿科的方法,拖延时间以多挣钱?大多老师是希望能节约时间可以教更多的学生。至少大多情况不会,如果真的发生,那么建议家长该换还是赶紧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啊。
说到底,钢琴老师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商,她仅仅是一名现代意义上的“老师”而已,平等、互信、尊重就足够了。在“拜师学艺”与“消费者是上帝的”定位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多一份信任,多一份沟通,和谐的教学关系,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可以形成,琴童和家长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