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沃·波戈莱里奇可谓是当今乐坛最具个性的钢琴演奏家,从三十多年前那场引发轩然大波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一夜成名以来,波戈莱里奇的演奏风格一直饱受争议。其独特而倔强的演奏方式总能打破人们对于作品惯性的认知,无论是批判还是赞赏,他的演出始终会成为乐迷谈论的焦点,正如“波哥”的爱称,透露出其独此一家的艺术气质。
12月2日,波戈莱里奇在上海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当晚音乐厅人头攒动,在离音乐会开场还有半个小时的情况下,检票口就已经排起了入场的长队,可见波哥的超高人气。
整场音乐会共安排了五首曲目,除却肖邦的两首作品外,还加入了少见的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和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从古典主义到浪漫晚期,波戈莱里奇对曲目的选择极具品质而不落于俗套。
波哥当晚依旧是带谱上场,一丝不苟地遵循着自己的演奏原则。开场的两首曲目是肖邦的《F大调第二叙事曲》和《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虽然他对肖邦的另类诠释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个性标签,然而当天的演奏依然使听众感受到钢琴家愈发精细严苛的处理。音乐进展的迟滞感和故意为之的乐句间隔较之其青年时代的演奏更加夸张,仿佛将肖邦所写下的每个句子都重新拆分、重新拼组。也许只有他才能把肖邦演奏得如此与众不同,在粗犷和坚硬的表层下,不知隐藏着对作品多少次的精心打磨,最后呈现出这样一种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
波哥莱里奇的个性处理不只是针对肖邦,他对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套曲在《间奏曲》和《终曲》中冲向高潮,一展那双大手令人震撼的演奏功底,行至激动处,他把踏板踩得啪啪作响。下半场的莫扎特也呈现出特殊的叙事节奏,最为吸引人的是音乐中森然冷寂的内涵传递。最后,拉赫玛尼诺夫的热情稍微削减了钢琴家过于冷静的头脑,在饱满的织体厚度和浓烈的晚期浪漫派和声语境中结束整场音乐会。
波戈莱里奇不愧“鬼才”之称,其演奏于平静处如喃喃低语,于强烈时如铁血暴君,十分凸显不同力度之间的音响差异,尤其在高音迸发时,如银瓶炸裂般惊醒听众的耳朵,仿佛明暗色块的突然交替。他有意制造乐思的间断,迫使连绵的气息产生停顿,频频在空白处释放内心的话语。对于不适应其演奏风格的听众来说,他把速度处理得过于缓慢,以至于在超长时间的聆听中,丢失了对乐曲的整体理解。但是,挣脱惯常的思维局限,忘却对于乐曲的固有印象,波戈莱里奇的艺术风格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诠释角度,他把我们熟悉的音乐作品撕裂开,一丝一缕地重塑乐曲的骨骼与肌理,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研习和锻造下,终成其一家之言。
文 | 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