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度音乐9月5日消息 今日上午10点,当代著名钢琴家米歇尔·劳伊史(Michael Leuschner)那大师在广州大剧院德国博兰斯勒钢琴定制中心举办了专题讲座——“为什么贝多芬的奏鸣曲如此难弹”,由德国音乐学院钢琴教师吴玲担任现场翻译,吸引了众多钢琴教师和学生到场听讲。
难点一:技巧要求高
讲座一开始,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首先谈了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的特点。要弹好一首曲目,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32首奏鸣曲伴随了贝多芬的一生。贝多芬的曲目中都有很明显的个人风格,充满悲剧性、深沉度以及幽默感。人们通常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称为“旧约圣经”,把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称为“新约圣经”,由此可见贝多芬奏鸣曲在钢琴领域的地位之高。而且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里面没有相对简单的作品,都是对弹奏技巧要求非常高的,把钢琴弹奏的各项要求都编写进去了。
难点二:曲目起伏较大,节奏变化多。
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讲到,贝多芬是一个自我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在不断自我批评的大师。他在创作过程中多次修改,甚至推倒重来,他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写一部作品。相比于贝多芬,他的老师海顿在1795年已经写出了60首奏鸣曲,并且尝试于各种可能性。而在1770年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是钢琴发展变化非常大的一段时间,钢琴的音域开始由窄至宽地扩大,音色也在逐渐饱满。贝多芬也在不断地探索钢琴变化所带来的作曲上的改变,甚至创作出了跨越当时钢琴音域的作品,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预见性与大师级别的创作性、冒险性。这也是为什么当今许多优秀的、充满天赋的钢琴家能够很好地把其他大师,如肖邦、李斯特等的作品演绎好,却很难弹好贝多芬作品的原因。因为他的作品除了技巧上的要求高,曲目上的变化更是复杂,贝多芬在创作时,强弱的标志符号经常写得非常靠近,这样在演奏时,经常会出现前一段明明还是疾风骤雨般强烈,下一刻却又马上归于平静,更需要演奏者深入去理解他的作品。
难点三:作品构造严谨,层次感丰富,需要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作为贝多芬作品的权威诠释者,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也在讲课时弹奏了一小段贝多芬的奏鸣曲。他表示,贝多芬的奏鸣曲一般分为1到5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曲式更像是一部悲剧,充满大起大落,就像是歌剧表演中第一个登场的演员,第一乐章作为整个作品的呈现部,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在中间的发展段,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说,这就像是歌剧的第二个演员在跟第一个演员沟通,甚至在争吵在对抗,然后逐渐进入第二乐章。如果说贝多芬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出悲剧的话,那么第二乐章就是解脱。贝多芬的作品结构框架非常明显,不像巴赫的作品可以在乐章之间随意切换且无缝链接。贝多芬的作品则十分严谨,每一个乐章所承接的叙事性是不可切换的,旋律行进间的上行下行都是有规律的。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还表示,弹奏贝多芬作品的另一个难点就在于贝多芬作品的层次感,贝多芬的奏鸣曲力度幅度较大,变化较多,还经常用强音。贝多芬的一首曲目就是一支管弦乐队,你要做到如何用很强的音,但又不是很硬的音去弹出吹奏乐器,或者是提琴的感觉。这是需要演奏者不断探索和钻研的。而像贝多芬作品中第三乐章所呈现的幽默感则更是变化多端,更需要演奏者充满想象力,在弹奏不同段落时要采用不同的动机。而在踏板的使用上,钟爱踏板的贝多芬在踏板的使用上可谓得心应手,在他的全部奏鸣曲中写了踏板记号的地方,只有短短的几处,所出来的效果明显和强烈却令人惊叹。这也是演奏者需要注意的一点。
讲座的最后,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给大家做了总结,要弹奏好贝多芬作品,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技巧,技巧过关之后,再去深入理解贝多芬作品的内涵与精髓,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表示,花上一天时间去好好聆听贝多芬的作品,认真去理解他的音乐,对于弹奏贝多芬的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理解他的音乐的层次感,幽默感,而在不同段落所采用的不同音色和表现方式,在踏板使用中所产生的不同寻常的效果,这都是如何弹奏好贝多芬作品的关键。贝多芬大师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冒险性和探索性一直激励着后人,而米歇尔·劳伊史那大师作为贝多芬作品的诠释者,将在9月7日星期三晚7点在广州大剧院举办音乐会,届时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贝多芬作品的精彩演出。
撰文:李梓翀
摄像:杨安妃
乐度音乐原创,转载请保留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