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歌剧之路该如何走?
——评2016上海大剧院版歌剧《阿蒂拉》
作者:张菲儿
来源: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2013年,上海大剧院在经历了半年的“休养生息”后重开大门,以一部从未在国内上演过的歌剧——威尔第《阿蒂拉》震撼上演。这部由上海大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经典歌剧不仅是对诞辰200周年的歌剧大师威尔第的致敬,同时也打开了中国乐迷对威尔第早期歌剧的认知之门。三年后的今日,恰逢上海歌剧院建院60周年,上海大剧院复排版《阿蒂拉》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眼前。该版指挥、乐队、主演全部来自上海歌剧院,这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为上海歌剧院翻开了新的篇章。
剧中布景延续了2013版的设置,高达9米的巨型拱门与石柱基本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而情景的变化主要依靠灯光和投影的完成,写实与写意的两种风格在凝重的舞美之中交错。几处符号的运用成为全剧舞美中的神来之笔:序幕中投射在石柱上的“SPQR”缩写——作为罗马帝国的象征,给歌剧的发生地做了清晰的指示;第三幕中,当阿蒂拉被刺,红色的追光瞬间映射在他的身上,旁边的幕布流淌下“鲜血”,象征着阿蒂拉的死亡。它们都是这版《阿蒂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歌剧的土壤并不肥沃,歌唱家们缺少演绎完整歌剧的机会。今晚主演能将这样一部有分量的歌剧完整演绎已实属不易。饰演艾齐欧的杨小勇,他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位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饰演阿蒂拉的余杨、饰演欧达贝拉的宋倩和饰演弗雷斯托的韩蓬也各有可圈可点之处,在第三幕的演绎中均进入佳境。张国勇执棒的上海歌剧院也以焕然一新的声音状态在中国歌剧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近两年来对原创作品的重视与音乐市场的开拓无疑给歌剧带来了希望,但对于国内不够成熟的歌剧制作,原创和引进、合作的比重应当各占多少?大型歌剧是否是当下的唯一选择?对于即将建成上海大歌剧院和上音歌剧院的上海,这一切还有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