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为期三天的第六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圆满落幕。经过激烈地角逐,“青年组”“少年组”“儿童组”“中国作品A组”“双钢琴组”“中国作品B组”“卡巴列夫斯基组”“莫扎特组”“小奏鸣曲组”九个奖项纷纷落定归属。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选手皆有所斩获,呈现出花开遍地的音乐盛况。钢琴架起的不仅是参赛选手的音乐梦,也是两岸三地音乐人共同追寻的中国梦。
在比赛即将结束之际,记者采访了担任本届评委的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钢琴大家,以及多位参赛选手,在聆听他们各自的讲述中,隐约勾画出一副百琴合鸣的交响画面:以“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为契机,搭建音乐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钢琴才子 各有千秋”
本届评委、来自美国的Andrew Park先生在采访时曾提到本届比赛的最大特点是亚洲选手地区的丰富性,使他对亚洲地区的钢琴音乐发展有了深刻感受。其实不远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选手,只说中国各省市地区的选手,就极为丰富,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贵阳、广州、深圳、福州、厦门、香港、台湾等地的选手,齐聚香江,候赛时南腔北调,比赛时八仙过海。
每位选手的经历都不简单,每位选手的背后都有故事。青年组第一名、来自香港的Wong Sze Yuen是在姐姐的影响下开始学琴,近几年接连参加过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的国际性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中国作品A组第一名、莫扎特组第三名,来自贵州的13岁小姑娘杨蕤嘉则是自己选择弹琴,一弹就是八年。2014年,小蕤嘉还在“寻找音乐神童莫扎特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专场音乐会”上,与贵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佐湟合作演奏音乐大师莫扎特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k.41》,算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小钢琴家。而双钢琴组第二名、来自台湾的Hung Kuan Lun和Hong Ri Xin上学时便结缘搭档双钢琴合奏,在比赛现场他们默契配合、激昂弹奏,完美演绎一曲曲指尖上的对话,博得在场评委的频频点头,甚有评委还合着节拍轻扣桌面,场上场下融在一起。
尽管经历和背景不尽相同,但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同场竞技便是朋友,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两岸三地的选手和音乐、和钢琴、和未来,合谱共奏天籁之音。
“音乐泰斗 心系教育”
在评审间隙,记者陆续采访了李名强、陈兆勋两位比赛资深评委,感受颇深的是,他们最爱谈也最想谈的便是两岸三地音乐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前副院长李名强教授在谈到“中国钢琴教育现状”这个问题时,根据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分析说:“我国的钢琴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和‘社会普及教育’两个范畴。在这两个范畴中,我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成就的取得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钢琴教育是顶级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社会普及教育,我们国家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钢琴音乐要想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和音乐教育品质。”
李名强接受采访
香港资深音乐教育家陈兆勋表示,通过音乐可以训练一个人品格的培养,现在在香港,学琴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孩子的思想宽度和深度,每个人在学习音乐的同时都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特别要熟读音乐历史,要深入了解。来自香港的Wong Sze Yuen获得青年组第一名的经历也印证了陈老师的话。在采访过程中得知,Wong Sze Yuen在做参赛曲目准备时,不仅磨练技术,也广阅群书,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了解曲目的创作背景,了解越深,越能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Wong Sze Yuen说,这是他的必备功课,不会因为练琴时间少而被挤掉。
可见,不论是中国大陆,还是港台地区,钢琴名家心所向往的都是音乐的普及和推广,都是提升中国在国际音乐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梦想,两岸三地钢琴人的强强联手,不论是比赛,还是讲座、大师班,都会使全中国的音乐学子受益,为所有的钢琴梦想保驾护航。
“文化推广 后继有人”
由于近几年台湾经济形势不太好,加之出生率不断降低,致使钢琴文化的普及工作很难顺利展开,对此,来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音乐系的彭圣锦教授感到忧心忡忡,他说,大概是2000年以后,台湾每年学琴的人都会有所减少,学琴的出路也慢慢出了问题。这和大陆与香港不一样,大陆和香港是正在走上坡路。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彭教授也在思考。而在采访双钢琴组第二名、来自台湾的Hung Kuan Lun和Hong Ri Xin时,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他们,却并不为出路太过担心,音乐是一生的追求,不论做什么,只要和音乐有关就好。无独有偶,双钢琴组第三名、来自香港的Wong Yuk Ki和Chan Wa Hei也面临毕业的选择,或是深造,或是做和音乐推广教育有关的工作。比起社会竞争的现实,少年人的音乐梦想更为宏大,少年组第一名,来自香港的Choi Pui Wang告诉记者,他要用演奏的方式推广钢琴文化;中国作品B组第一名,来自天津的陈玥彤则希望通过音乐将中国特色带到世界的舞台上去。